研究组介绍

研究组介绍

时间:2014-10-24  来源: 文本大小:【 |  | 】  【打印

    以袁东亮为组长的课题组目前共有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4人,助研2人、博士后1名,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物理海洋、环流动力学等。近年来,课题组承担了多项重要科研课题,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全球变暖下的海洋翔应及其对东亚气候和近海储碳的影响。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以及多项国家基金委科学项目等。近年来课题组以袁东亮为核心在学术方面取得了卓著的成果,建立起印度洋偶极子演化的“双开尔文波滞后负反馈机制”,发现并建立起印度洋偶极子影响太平洋ENSO演变的“海洋通道”机制; 利用国际 Argo温盐剖面资料,计算得到一套全球(除赤道和极地海区以外)月平均绝对地转流流场资料,该绝对地转流不依赖于速度零面的选取,与长期定点浮标海流测量对比较好,具有较大的客观性。据此,发现了北赤道逆流下面向西流动的一支潜流,命名之为北赤道次流(Yuan et al., 2014, JPO)。还研究了北赤道流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并在热带西北太平洋对Sverdrup 环流理论进行了验证(Zhang et al., 2013, CJOL)。指出热带西北太平洋经向绝对地转流输运与Sverdrup 环流理论有较大差异,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海洋环流的非线性;发现吕宋海峡黑潮路径存在着突出的季节内变化特征,指出这些季节内变化特征与黑潮跨越吕宋海峡的非线性迟滞变异过程有关,研究了单一流向以及对撞的西边界流在缺口处的非线性动力机制,证明了吕宋海峡菲律宾海一边的中尺度涡旋是引起黑潮路径季节内跃变的关键因子;发现了交汇西边界流的迟滞变异过程,揭示了其动力机制,同时发现,当西边界流处于流态转变的临界状态时,东侧中尺度涡旋,季风和局地风急流都可以诱发西边界流的路径跃迁,而且由于迟滞过程,这些流态的转变是不可逆的(Yuan and Wang, 2011, Wang and Yuan, 2012, JPO)。该成果对于研究印尼贯穿流起源及源区环流有重要意义。揭示了黄东海跨陆架环流的路径形态和动力机制等。课题组迄今为止已培养博士生

    课题组迄今为止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6名、硕士研究生5名,发表相关科研论文百余篇,获得国家、省部级科研奖项多项。

附件
首页 | 关于我们 | 承办会议 | 图文共享 | 研究小组 | 招聘信息 | 会议室安排
版权所有 © 联系地址:中国科学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青岛市南海路7号
邮编:266071 联系电话:0532-82898520 传真:0532-82898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