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

时间:2014-10-24  来源: 文本大小:【 |  | 】  【打印

1)在太平洋发现并命名“棉兰老潜流”,改变了西太平洋环流动力结构的传统认识,是近半个世纪来热带西太平洋两项重要科学发现之一;同时通过观测试验研究,在太平洋还发现吕宋潜流、北赤道潜流,改变了太平洋西边界流结构的传统认识;

2)首次发现中国陆架中尺度涡旋-东海冷涡,开启中国陆架中尺度涡研究;

3)将经典的沿岸上升无限深海、定常理论,推广到有限深、非定常理论;修正传统的浙江沿岸上升流风生理论,提出非风生机制理论;

4)发现并从海洋动力学上解释了“陆架上,凡有上升流的地方,海底沉积必为软泥”的科学现象,开拓了新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

5)在国际上率先开展陆架海洋通量研究,得出“东海是大气二氧化碳的汇区”的结论,为正确回答“陆架海是大气二氧化碳的源还是汇”这一国际前沿问题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6)近几年,通过国家自然科学重大基金项目和973课题等成功实现深海6100米)潜标观测,获得棉兰老潜流(MUC)和吕宋潜流(LUC)分别长达4年和8个月的长时间序列的海流直接观测数据,在国际上当属首次,并直接证实了它们是两支常存的海流;同时揭示了MUCLUC具有强烈的季节内振荡及其它特征(如其中心深度比地转计算的深约300米等),深化和改变了西太平洋环流动力结构的传统认识。

7)通过海洋再分析资料阐明了北赤道流及其分叉的多尺度时间变异规律;基于Munk理论建立了描述北赤道流分叉的时变模型。

8提出了暖池“热心”的概念,发现其位置的变化超前ENSO指数3-4个月,可用于预测ENSO事件;发现印度-太平洋海洋热含量对南海夏季风(SCSSM)爆发早晚有重要调制作用。

附件
首页 | 关于我们 | 承办会议 | 图文共享 | 研究小组 | 招聘信息 | 会议室安排
版权所有 © 联系地址:中国科学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青岛市南海路7号
邮编:266071 联系电话:0532-82898520 传真:0532-82898520